发布日期:2025-04-15 12:35 点击次数:113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一位头戴蓝色解放帽、身着中山装的老人佝偻着身子回到了台儿庄。临至村口,一声“将军”让老者不禁动容道:“别叫我将军,我只是个抗战老兵!“
他是仵德厚,是那场震惊中外的台儿庄战役中幸存的敢死队队长。作为敢死队仅有三名战士幸存的其中之一,他军旅生活近半生,上过抗日战场、也踏过审讯台前。
从少将到阶下囚再至抗战老兵,他到底有着怎样坎坷的一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他的人生。
报考学兵团,跟随冯玉祥
1910年,仵德厚在陕西省三原县的一位平民家中出生。这一声啼哭后来又响过几次——仵家有四兄妹,而他是大哥。也正因是“大哥”的缘故,仵德厚在父亲下岗后懂事地辍了学,去一间杂货铺做工。
16岁那年,仵德厚在父亲的再三要求下考上了陕西第三师范学校。为维持全家生计、供他读书,父亲开起了一家废品铺子。但仅凭一人的劳动力难以负荷全家六口的生活运转,年青的仵德厚眼看父亲日夜辗转操劳,实属不忍。
展开剩余92%此时,冯玉祥将军率领部队来到陕西招募学生兵,为了减轻父亲的经济压力,仵德厚决心投笔从戎、报考学兵团。
冯玉祥
被录取后,仵德厚深受学兵团的氛围影响,在臂间袖子上绣了“矢志报国”四个字,胸前佩戴红字“我们是为取消不平等条约誓死拼命”的胸牌。同时随当时的部队上下一起背诵中外所有不平等条约,牢记国耻,立誓“以死卫国”。
从学军团毕业后,仵德厚成为了一名职业军人,开始在战争中摸爬滚打、有迅速地成长了起来。在贵人冯玉祥的扶持下,仵德厚从见习少尉,到带领排、带领连直至成为营长,仵德厚可谓是稳扎稳打、一路直升。
在中原大战中,二十岁仵德厚作为连长,随冯玉祥的部队与蒋介石的部队陷入激战。此战一过,冯玉祥的军队崩裂瓦解,而仵德厚同余部一齐被收入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军。同期,他曾到南京步兵学校校官班进修过一段时间。
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件爆发后,仵德厚同日军的纠葛也自此扎下根来。1937年7月7日,最后一声枪响已消弭于于山间,但日军的嚣张火焰却愈燃愈旺。
8日,在广播播放我方29军在卢沟桥对抗日寇的讯息后,全营上下怒火中烧,纷纷急请上前线、打日军。八月上旬,仵德厚上级军令,带领营部前往北平外围房向北狙击日军,全力阻碍敌军南下。
仵德厚的部队虽先行一步占领了阵地,但实际战况并不乐观:才刚发动侵华战争的日寇士气旺盛,每日都要猛火进攻四五回。从未交手过日军的营部原有四个连,总计六百多人。坚守阵地十余天下来,最后仅剩一百余人。
仵德厚部队所在的4057高地终究还是守护下来了,而他的左手在战斗中被流弹穿过,险些面临残疾。然而这次的战役仅是以小拇指残缺的方式,在这个英勇男儿的身上留下了印记,任何人都不得不称之为奇迹。
敢死队队长,血战台儿庄
1938年3月,南京与济南沦陷在在日寇的侵略之下。而此时日军正“打得一手好算盘”:试图将南京与济南作为基地,连接两端、夹击徐州,从而贯通南北,以实现其侵略中国的计划。台儿庄作为徐州的门户,自此成为了至关重要的战役关卡与突破口。
3月24日,日本侵略军按捺不住、开始向台儿庄发起进攻,同早有准备的中国守军第二集团军第三十一师开战。至次日,日军支队主力一部已突破城北, 与守城的第三十一师展开了漫长的拉锯战然而日军火力却是出乎意料地猛烈,我方守军伤亡甚重。
面临敌方又从它县调来四千余人援军的情形下,我方不得不考虑增援助守。关键时刻,第二集团军第30师受命前来增援,时任其88旅176团3营营长的仵德厚义不容辞,准备上场支援。
就在仵德厚的三营渡过台儿庄运河时,在运河边大桥下的三十一师指挥所内,三十一师师长池奉城还在反复斟酌组织兵力的指挥官人选。
眼下,年轻力壮又有着丰富战役经历的仵德厚无疑是最佳人选。他向仵德厚面述了作战命令,告诉他敌军已从西北角进城,目前城内联系不上、情况不明。要求其率领营部不管怎样必须在天黑之前攻进城内, 会合城内被包围部队,歼灭敌军,死守台儿庄至总攻。
军令如山,仵德厚深感任务艰巨。但驰骋沙场多年,他深知逆流而上是不得已,为国报忠是第一位。紧急形势前,仵德厚挑出了四十个青年迅速组成了“敢死队”, 亲自担任了敢死队队长。
战事迫切,他暗暗下定决心,誓死也必要完成任务。在他的命令下,敢死队上下身背大刀, 步枪上置刺刀,让在每个战斗小组在自身携带的手榴弹基础上,额外再挂一箱手榴弹进场。
一番准备之后,仵德厚领导着这支敢死队,丝毫不敢懈怠,争分夺秒地趁着暮色向台儿庄奔去。
这一晚,仵德厚率领部下第一个冲进了敌人的火力封锁区。由敢死队员打掩护,他带7连负责北街、副营长赵志道率8连走南街,自此战斗了一整夜。
战场上的仵德厚立于高处,真正的“危险边缘、指哪打哪”——眼见北边有敌情,立马命令士兵扔出手榴弹、拿出激光枪。在此起彼伏的轰炸声、枪声中,台儿庄如白昼般几番暂明、火光冲天,而在硝烟弥漫中,经过几日激战,敌人终于撤出了街道。
大肆轰炸下的台儿庄不复往日景象,变为一片废墟。而在城内还未来得及逃亡的百姓均葬于火海之中。此战一结,我方清点伤亡,此时跟在仵德厚身边战斗的六名连长、排长,无人生还,而那支由他亲自率领的“敢死队”最终只剩3人幸存。
所幸,台儿庄战役最后以日军落败收尾,粉碎了日方妄图迅速打败中国的大梦。
功过与是非,仅一念之差
十四年抗战中, 仵德厚可谓战功累累。但自1945年日军宣布投降后,解放战争走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就在新中国将要成立前夕,仵德厚迎来了他的人生分水岭。
当时的蒋介石为获得美国支持,与之签订了关乎中国海陆空主权、驻军权、官员培训及任命权、通商特权的辱国协议。同时,为获取前苏联的协助与扶持,蒋介石几度欲要将东北长春铁路的治路权出卖给前苏联,并进入的派代表洽谈的阶段。
作为国民党领袖,蒋介石的所作所为让部分国民党爱国官员十分愤怒。尤其作为同是中国人而言,军人血脉中的血性致使他们也非常抗拒打内战。于是生出投身共产党阵营的念头,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在此之中,有一位仵德厚的结义兄弟——黄樵松。
黄樵松
此时的仵德厚,由于在抗战中表现突出,日军投降后,他被保送至国民党中央军校成都分校高教班进修学习。军校毕业后,仵德厚被任为国民党第三十军二十七师少将副师长,随所在部驻守太原。
在解放战争结束的前一年里,太原大战如火如荼,在惨烈的战况面前,驻守太原的国民党第三十军军长黄樵松于心不忍、动了心思。
黄樵松是仵德厚所在的国民党第三十军团的团长。实际早在抗战结束后,他便称病要退伍回家,但在部队的再三召唤下,黄樵松没能推辞,只有回到军队。解放战争期间,他眼见国人内战,心中对当时政府的内战条约怀揣着诸多不满。
为了太原人民,黄樵松再也忍不住。开始暗中同解放军徐向前、高树勋部联系, 告知其自己要在国民党内部起义,并带领他的部队投靠共产党。
与此同时,黄樵松还将此事告知了自己信任的部下——第三十军团第二十七师的师长戴柄南。但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一投诚计划在二十七师师长戴柄南、副师长仵德厚商讨后,向阎锡山告了秘。
自此,计划暴露的黄樵松被捕,在押解到南京审判后,于1948年11月被枪决。而解放军八纵参谋处多位官员及军队队长也因此遭诱捕牺牲。仵德厚则因告密有功, 被提拔为二十七师少将师长。
黄樵松起义计划的瓦解, 让太原战争成为历史上解放战争中最残酷的几场攻坚战之一,双方人员损失惨重、多人遇害。同时在漫长的围城期内,太原城物资供给不足、百姓极度饥荒,导致出现战事殃及平民百姓、食人肉现象的惨剧出现。
而在这点上, 仵德厚却因抱着愚忠、错误认识形势,而参与了十分不明智的告密。
在解放太原的最后时刻, 仵德厚总算是幡然悔悟,命令部队放弃抵抗、缴械投降,这才留得一命在,同时也为他最后的判决提供了宽大处理的可能。但自此,仵德厚沦为了解放军的俘虏。就这样,仵德厚从一个国民党少将师长, 一夜沦为人民专政的阶下囚。
一夜间入狱,重获新人生
刚被俘时的仵德厚很不服气,念及自己多年为国效力、浴血奋战,本是一位堂堂少将,如今却沦落到监狱中来,不禁感到屈辱万分。在这样的心境下,仵德厚表现顽劣、态度不佳。
而也是受心境影响,仵德厚就连在来回的提审路边看到一口井、也忍不住心想头朝下栽死过去。然而又想到多年未回的老家,家中的老父亲与妻子、儿子,再一次次打消这些念想。
在审讯的两个月间,仵德厚每日都戴着镣铐行动。在解放军一次次地教育劝说之下,他渐渐意识到,自己早已不是一人之上的少将总领,而作为败军之寇却是已成事实。
因此,在两个月后的判决结果中,他不再执着于自己成为阶下囚的现实,在得知政府与党考虑到其抗战有功、从宽处理,被判十年有期徒刑后,仵德厚感慨万千。
念想自己从前对共产党人赶尽杀绝,现在却被留下一命,还能再见妻儿老父。于是,仵德厚服从判决, 没有上诉。
1959年,仵德厚刑满释放,但这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开始。他被指派至山西太原的砖窑厂做工,而期间仅有两次回家探亲的机会。到了1975年,毛主席签发释放国民党团级以上军官的特赦令后,时年六十五岁的仵德厚才踏上了返乡团聚之路。
对这一重大人生转折,仵德厚珍惜不已。当年公安部门所发下的《转业证明书》一直珍藏于他手中,也是在此证中,他真正地拥有了“享有公民权”。
自返乡起,仵德厚便一直居住在径阳县龙泉镇雒件村中。于仵德厚而言,也许他也从来没想到,走出小山村时的十六岁小伙儿、再走回来时,已到垂暮之年。
但更令其未能想到的是,在经历战火纷飞、跋涉千山万水后,回到阔别多年的老房子前,自己挂念的老父亲与妻子都已离开人世。但即使是如此哀痛的消息,仵德厚在此之前也对其一无所知。
此时,命运弄人四字在仵德厚的身上都显得不足以诉之伤悲,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仵德厚悲从中来,来到自己的父亲与妻子的坟头,不由得失声痛哭起来。
而仵德厚也曾自我总结过,“十五离家六五还,在外流落五十年。儿女养育全赤管,父逝妻亡未得见。抗日战争整八年,每战都在第一线!以死卫国意志坚,收复台庄保武汉。半生戎马半生监,两袖清风还农田。感谢党的政策好,我得温饱度晚年。”
别叫我将军,只是个老兵
虽有悲痛万千,但日子还要继续下去。此后的仵德厚正如同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一般,每日农活、种地一个不落。但常年的军旅生活仍在他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也正似一位职业军人,坚持早起、早操。
在仵德厚76岁时,他迎来了人生的另一转折点——在泾阳县政协工作。受过高等教育且具备丰富从政经验的仵德厚连续干了三届委员,对他而言,能够再次进入政坛是不敢相信的事情。而在工作中,仵德厚更是兢兢业业、尽职尽责。
直至87岁那年,他的抗日事迹经熟人传达到了新闻媒体,随之而来的便是大量记者前来采访仵德厚,他的抗日事迹也开始见诸于各种媒体报刊、电视新闻。此时大家才发现,身边的这位老人就是传奇的抗战老兵。
2007年,仵德厚迎来了自己的97岁大寿,在前来祝寿的亲戚邻里间,他看着大家的脸庞,不由得微微出神。岁月变迁,而几十年来风雨无阻的行军习惯却没有变化。随年岁所改变的只有从早操的跑步到疾走,再由疾走到漫步。
在村中,仵德厚总是穿着一身笔挺的中山装,那顶戴着行走在乡野间的普通蓝帽也被他叠了叠、塞了塞,挺起形来,做成了军帽般的样子。从始至终,仵德厚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是个军人。
在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仵德厚重返旧地,到台儿庄故地重游。跟随的记者也在一路上听他回忆,探访前行。当记者称呼其为“将军”时,仵德厚摆摆手纠正道:”别叫我将军,我只是个抗战打仗幸存的老兵。“
平静如仵德厚,这个见惯生死离合、经历过腥风血雨的老人,却仍会在路过烈士陵园时热泪盈眶;在记者提及那支英勇的敢死队时泣不成声。
“台儿庄战役敢死队队长仵德厚”,是如今中国历史博物馆中记载在台儿庄战役中关于他的部分,这寥寥十几字,却是仵德厚一生的欣慰。
2007年6月6日,仵德厚因病离世,享年97岁。
结语
临终前,病重的仵德厚仍不忘叮嘱儿孙自立自强、丧事从简。最后留给家人的信纸上也只有字一行:不求尽如人意, 但求无愧我心。
老兵的离开,只是因生命终有尽头。然而留给后人的,却是无尽的遐想。无论后人如何评说这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但他从前为国抗敌的岁月却是有血有肉、难能可贵的。而这种革命精神更是一种伟大,让人们看见乱世间闪耀的丹心,和国人的血性。
今天的我们虽生在和平年代,但如今的安定都离不开这些英雄的付出。铭记历史的教训、铭记从前的耻辱,才是强国的开始。而这些为国挥头颅、洒热血的老兵,永远是我们应当尊敬的红星。
发布于:天津市